由愛奇藝出品,歡娛影視聯合出品,任亞南任總編劇/定稿編劇,趙娜任初稿編劇,智磊、國浩執導,白鹿、曾舜晞、何瑞賢、陳鑫海領銜主演,趙弈欽、周潔瓊特別出演,梁永棋、趙昭儀等主演的恨愛反轉仙俠劇《臨江仙》上線12天,在平臺熱度、市場占有率、觀眾美譽度、行業好評度等方面一路領跑,成為今年劇集市場的爆款,打破仙俠劇類型固有格局,引領類型發展新范式。
《臨江仙》的開播堪稱“現象級”。首播2.5小時,愛奇藝站內熱度便突破6000大關,這一速度刷新了愛奇藝25年的最快紀錄。僅僅24小時內,熱度更是一路飆升至9000,毫無懸念地登頂2025年新劇開播日熱度榜首。在專業數據統計方面,云合數據顯示其市占率高達24%+,達到S+評級;貓眼數據統計,該劇累計有效播放量破6億;在貓眼、德塔文、Vlinkage等數據平臺蟬聯榜首達10日以上,展現出強勁的市場影響力。
在國劇出海方面,《臨江仙》展現出中式審美對全球觀眾的吸引力。據愛奇藝國際版數據顯示,該劇上線以來,穩居愛奇藝15+國家(地區)實時播放榜單的TOP1,在中國臺灣MyVideo,登上綜合日榜TOP1與跟播榜TOP1,在泰國TrueID則位居國際項目首位,以“遙遙領仙”之姿彰顯文化自信。
在社交媒體上,《臨江仙》同樣掀起了一陣熱潮。該劇上線首周,斬獲全網熱搜2649個,其中微博熱搜1687個,#臨江仙# 話題閱讀量60.8億次;抖音熱點183+,#臨江仙 話題播放量49.8億次。“恨愛反轉”“三婚三離”創新設定深度鏈接觀眾情緒,引發網友熱議。觀眾評價花如月/李青月與白九思的情感關系,稱“這份愛名為甘愿”,“落地仙俠”從影像升格到情感,實現跨越幻境抵達現實的共鳴。
這些火爆的數據背后,是歡娛影視多年來對爆款打造經驗的沉淀與升級。從《延禧攻略》到《墨雨云間》,再到如今的《臨江仙》,其“爆款方法論”在不斷進化與完善。《臨江仙》作為歡娛影視首部仙俠劇,既有過往經驗的延伸,也有創新探索的實踐。
敘事革新,顛覆傳統情感邏輯
《臨江仙》四靈仙尊花如月(白鹿飾)與大成玄尊白九思(曾舜晞飾)的情感糾葛牽動觀眾心緒。兩人從令人艷羨的神仙眷侶,逐漸淪為充滿恨意的宿敵怨偶。大婚之日,花如月提刀弒夫的情節,將“相愛相殺”的情感張力推向極致。這種“三婚三離”的設定,打破了以往仙俠劇中甜與虐的簡單二元對立,開創了“純恨風”的全新類型,以“恨爽美學”重構情感邏輯,精準擊中觀眾日益挑剔的審美需求。
在敘事結構上,《臨江仙》引入了“時空鏡像”的創新概念。花如月與凡人李青月的身份相互交錯,白九思對“阿月”的情感也出現錯位,形成了“我成為自己替身”的哲學命題。每一次時空跳轉都暗藏著解開真相的關鍵線索,觀眾仿佛化身偵探,在劇情中抽絲剝繭,深入剖析“愛能否超越身份與記憶”的深刻主題。這種沉浸式的解謎體驗,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熱情。劇中人物的人設也實現了突破性的覺醒。從天真爛漫的小師妹李青月到冷面復仇的仙尊神祇,李青月和花如月展現出女性面對不同境遇的一體兩面,將清醒獨立的現代價值觀巧妙融入仙俠敘事中,徹底打破了仙俠劇中女主“戀愛腦”的固有形象。許多網友感慨:“仙俠女主終于不再只圍著愛情轉,長了嘴和腦子,太讓人驚喜了!”
文化深耕,中式美學綻放光彩
歡娛影視始終將“影視+非遺”作為創作的核心,在《臨江仙》中,更是通過多個維度的深耕,踐行文化傳承的使命。為打造出真實可感的仙俠世界,《臨江仙》超過70%的實景搭建,配合光影的巧妙變化,營造出一個亦真似幻,仿佛觸手可及的中式仙俠世界,通過大面積色塊的碰撞,兼顧色彩的豐盈和“留白”的想象。除此之外,劇組深入挖掘嶺南建筑特色與非遺工藝,梁柱的跳色漸變、琉璃鑲嵌等細節處理,既保留了古典韻味,又符合現代審美趣味,樹立了仙俠劇視覺效果的新標桿,讓觀眾沉浸在美輪美奐的中式仙俠意境之中。道具團隊更是匠心獨運,花如月的逐日劍、白九思的契月劍、樊凌兒的太虛劍、張酸的青鋒劍、孟長琴的旋澤刀、曲星蠻的紫月刀,從名稱到器型均由中國傳統文化汲取靈感,展現中式美學的“性靈”韻味。皮造花等非遺技藝的應用,則延續了歡娛影視“影視+非遺”的創作路徑,令優質內容和非遺技藝交相輝映。
《臨江仙》在主題表達方面也與中式哲思高度互文。花如月、白九思等人不止身陷“情網”,更心懷“大愛”。同門手足情、師徒情,跨越人仙結界的愛恨糾葛,最終歸于心系蒼生的責任。這種情節設定呼應了“推己及人”“心懷天下”的東方精神內核,也成為該劇能夠長久留住觀眾,熱議不斷的源泉。
范式創新,開啟產業發展新篇
作為歡娛影視的首部仙俠劇作品,《臨江仙》在創作模式和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探索,在實踐中完善創作方法論。
在導演團隊的組建上,《臨江仙》延續了歡娛“成熟導演 + 青年導演”的共創機制。智磊與新銳導演國浩攜手合作,在把控整體敘事節奏的同時,融入了年輕化的視聽語言,令長劇的情緒黏性和短劇的爽感刺激相融合,實現優勢互補。劇組還采用“全民共創”的制作模式,打破了傳統影視制作的壁壘,讓觀眾票選濾鏡風格,由此深度參與劇集創作,真正成為創作的“合伙人”。這種沉浸式的交互體驗,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歸屬感和參與熱情。
《臨江仙》的成功,不僅體現在屢屢刷新紀錄的數據上,更在于它通過“敘事革新 + 文化深耕 + 工業升級”的三維突破,為仙俠劇創作樹立了全新的范式。在市場層面,它證明了“情感復雜化”與“類型復合化”是打破同質化困境的有效途徑;在文化層面,實景美學與非遺工藝的深度融合,彰顯了傳統文化是劇集生命力的源泉;在產業層面,導演梯隊化培養和機制全民共創模式,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爆款是結果,而非目的。《臨江仙》這場仙俠實驗,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,更以“內容杠桿”找到了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的平衡點,為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,提振未來仙俠劇向好發展的信心。